查看原文
其他

邵志豪 解庆福 || 东北师大附中:课堂教学改革十年行动与构想

邵志豪 解庆福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024-02-05

导读

十年来,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提升课程育人功能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两方面系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四位一体”课堂育人理念为统领,创造性地提炼出幼小初高大一体化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新时代“五以”教学指导思想和长时程主题教研模式,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助推了教师专业成长。

全文共5488字,阅读大约需要11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zxxgl.com


一所学校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内涵一定源于这个集体中所有人对共同事业的追求。这样的追求与国家的教育发展变革同频共振,在助推学校办学品质持续提升的同时,也塑造了独特的集体文化记忆,勾勒出学校未来特有的模样。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东北师大附中”)紧紧抓住我国教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历史机遇,立足于学校的教研文化,对标国家教育政策的基本要求,用十年时间积极推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实现了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梳理东北师大附中这十年的课堂教学改革历程,不仅是对学校发展历史的细致回望与梳理,同时也能为学校未来发展和中国基础教育创新带来新的思路与动力。





缘起:教育发展方向转变为课堂教学改革带来机遇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对国家教育改革起到了最基础、最微观、最持续的推动作用。正如陶西平先生所言:“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当前教育创新、回归基础的重要课题。因此,改革最终还是要发生在课堂上。”[1]


1. 梳理国家十年基础教育改革轨迹,明晰课改方向


纵观2012-2022年这十年间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都是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主旋律展开的。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论述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两方面要求。


其一,将立德树人融入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着力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在课堂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质上是将学科知识和教学行为视为一种育人资源,突出课堂教学的整体育人价值。这一教改方向与后来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遥相呼应。


其二,稳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着力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课堂育人功能的提升,必然要求课堂教学质量的大幅提高,从而为育人预留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这一教改方向与后来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政策文件遥相呼应。

 

2. 对标国家教育改革要求,明确“四位一体”的课堂育人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一直处于变化大、创新多、发展快的成长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课堂教学改革也在不断生成新的进步。课堂教学改革的每一次进步,都带来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和教学评价的全方位改进。[2]而在这些改变中,新教学价值的生成最具引领意义和奠基作用。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价值逐步完成了从“知识、能力本位”向“整体育人本位”的转变,也就是在强调知识、能力的同时又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


在充分理解国家教育改革理念与方向的基础上,东北师大附中结合自身发展路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提炼出“四位一体”课堂育人理念,即学校的每一节课都具备“正确价值观塑造、必备品格养成、关键能力形成和基础知识获得”四方面的教学价值。[3]这一课堂育人理念的确立,奠定了我校2012-2022年十年的课堂改革基本思路。一方面,在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上,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学科育人,实现“正确价值观塑造、必备品格养成”的教学价值;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的育才功能上,全面推动“以人为本、以学定教”,实现“关键能力形成和基础知识获得”的教学价值。“四位一体”课堂育人理念,让课堂回归到立德和树人,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解构:学校十年课堂教学改革的逻辑与方法


在确立了以学校课堂育人理念为起点、以国家教育改革要求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逻辑后,东北师大附中以“实现全面扩大课程育人功能和稳步提升教学质量内在统一”[4]为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长时程主题教改实验或教研活动,旨在用行动研究消解教育改革要求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落差。长时程主题教研是东北师大附中用行动研究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法,即以海纳百川的胸襟、针锋相对的率真、别开生面的勇气,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每年一个主题、每次一点改变,最终积累成课堂教学行为改进策略,以塑造出全新的课堂教学文化,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1. 路径回顾:两阶段系统推进教改内涵发展


东北师大附中近十年的课堂教学改革历程可以归纳为2012年至2017年、2017年至2022年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探索研究,以新世纪初学校开展的“优效教学模式”为基础,进行了大量关于“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策略、学生学习行为、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加工”等主题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这一时期改革的现实效应就是确立了“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在课堂”的价值导向,同时教师开始重新审视课堂教学,不断进行课堂教学价值观、过程观、方法观的反思与重建。“语文教育民族化”“数学情景化教学”“英语项目式教学”“化学大概念统领教学”“有生命的历史教学”“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等多个比较成熟的个性化学科教学思想均出自这一时期。[5]


第二阶段主要围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核心素养”“以学定教”,进行了课程思政、课堂育人理念、课堂教学指导思想等主题的行动研究。重视在原有课改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点。这一特点的现实效应就是学校原创出三项校本课堂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体系,即幼小初高大一体化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四位一体”课堂育人理念和新时代“五以”教学指导思想。

 

2. 实践聚焦:多维度探索育人方式持续变革


(1)幼小初高大一体化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幼小初高大一体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我校在直属于东北师范大学、各学段齐全的办学体制优势下开展的一项教改试验活动,是我校落实提升课程育人功能改革目标的重要举措。这一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包含学段一体化改革和课程思政改革两项内容。学段一体化改革重点在于立体施策,即“一体化育人空间为原点(发展基础),一体化教师成长为长度(持续发展)、一体化区域联动为宽度(协调发展)、一体化教学改革为高度(特色发展)”,实现幼小初高大课程思政的梯度衔接和系统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思政内容,找准契合点,在不破坏知识教学结构和逻辑的前提下,在适当的时机,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之中。[6]在横向上,从课堂环境、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加强课程思政落实;在纵向上,从备课、导课、新课教授、小结反馈、作业等方面加强课程思政落实。


通过思政教育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提升学科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是我校在课堂教学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应“为谁培养人”的重要教改举措。目前我校已经完成语文、数学、生物等学科的一体化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实践,2022年将完成地理学科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2)新时代“五以”教学指导思想的创新提炼


新时代“五以”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我校持续数十年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凝练而成的,是我校落实“稳步提升教学质量”改革任务的根本举措。该教学指导思想于2018年初步成型,经过三年的实践检验和研究讨论后,于2021年基本定型。新时代“五以”教学指导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科核心素养落地为中心,实现学生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以及学科思维品质和思想的综合发展;以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教学为前提,构建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课堂;以自组织、探究式学习为基础,突出项目学习、研究性学习、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以师生“双主体”为原则,实现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觉发展、专业发展的统一;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为过程,建立数字化的学习支持系统、教学支持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和资源管理系统。[7]新时代“五以”教学指导思想的提出,奠定了东北师大附中课堂教学改革的观念逻辑、话语逻辑和实践逻辑基础,并入选2021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经验成果,成为引领全国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典型经验。





蜕变: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路上的华丽变身


十年来,东北师大附中的课堂教学改革由相对独立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转变为系统性的课堂教学改革活动。学校通过大量的行动研究,在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涵和外延的同时,逐渐促成了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认识的转变,持续性地为学校品质提升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1. 个性化、内涵式的课堂教学改革理念深入人心


2012年前,学校教育的关注点仍然是通过积累阶段性课改经验,促成学校课堂教学细节的优化与完善,如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材料、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环节逐步走向完备。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也开始向超越模式和技术层面的新型教育观、特色教学形态及特色教学理念发展。例如:学生观由个人成长本位转变为个人与社会协调成长,课堂观由已成型课堂转变为生成型课堂,教学观由学生主体向强调良好主体间性的师生双主体转变。东北师大附中个性化、内涵式的课堂教学改革理念也对学校的发展定位产生了影响。2017年以后,学校的发展定位由原来的“一流中学、知名中学”转变为“现代化、国际化的学术型中学”,[8]体现出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外延走向内涵的方向转变,标志着学校发展逻辑的质的变化。


2. 适应未来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培养策略逐渐成熟


东北师大附中的课堂教学改革,本质上是一种自下而上、由内及外推进的教学改革。由于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因此,教师天然地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角色的转变,一方面直接推动了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间接促进了教师整体育人理念的转变。在课堂教学改革活动中,教师通过精心备课、反复磨课、精心授课、深度反思,规范了自身教学行为,提升了对课程开发与设计、实施与评价的认识,专业水平得到快速提升;通过在课堂教学改革活动中收获的经验与能力,教师的职业认可度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他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体悟到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教师个性化、内涵式的发展模式也间接推动了学校教师培养理念的转变。2012年以前,学校教师发展的重点在于教学技术熟练型教师的培养;2012年以后,学校逐渐将教师的发展重点转向教师的反思能力、研究能力、学术能力的培养上,旨在助力教师突破技术熟练的职业瓶颈,成长为师德高尚、理念先进、教学高效、学术优长的教育家型教师。[9]


纵观东北师大附中七十多年来始终坚持如一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历程,可以概括出“源远、流长、本立、道生”四个特点。1950年建校之初,东北师范大学对附属中学具有“实验中学”性质的定位,以及“应该进行必要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实验和研究工作”的发展导向,是东北师大附中多年来致力于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之“源”;具有时代性的最近十年研究主题是“流”;扎根课堂,回归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原点是“本”;本土原创性学科教学思想、幼小初高大一体化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四位一体”课堂育人理念和新时代“五以”教学指导思想是“道”。


课改十年间,东北师大附中积累了许许多多节精品课,生成了多个本土原创性学科教学思想。每一堂课都体现出那个时间里附中教师对完美课堂的美好追求,每一个教改成果都彰显了附中教师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就像电影《冰河世纪》所描述的那样:所有大事的发生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努力所引发的蝴蝶效应,在国家推动育人方式改革的大背景下,每一位东北师大附中教师都愿意做那只执着追逐橡树果的小松鼠。我们相信,这些微小的努力最终将汇聚成动听的附中教育故事,在未来流传,向世界传唱。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11):1-44.

[2] 杨小微,胡雅静.从“以教定学”到“为学而教”:中国教学走向现代化的40[J].全球教育展望,20188):9-24.

[3][4] 邵志豪.中学校长视角下的教育治理现代化[J].中国教育学刊,202012):10.

[5] 邵志豪,解庆福.学术型中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303-337.

[6] 姜远才.普通高中课程思政的体系建设与实施要点[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5):9-12.

[7] 邵志豪,张福彦,解庆福.新时代“五以”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J].基础教育课程,2022Z1):40-46.

[8] 邵志豪,解庆福.学术型中学:新时代学校高品质发展新方向[J].中小学管理,20206):12-14.

[9] 邵志豪,解庆福.学术型教师:新时代教师发展的思考、定位与实践——以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28-133.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10期文章回顾
 


朱永新丨十年之变:夯实基础教育的基础

刘希娅丨初心如磐,勇探素质教育新路

吕玉刚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十年成就与未来布局

王   烽丨以个性化培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李   奕丨首都教师交流轮岗十年透视与展望

范小梅  张   艳丨优教成都:集团化办学十年理路与成效

彭建平丨广东广州中学:高中育人方式变革十年探索与进阶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2年第10期 · 本刊视点

文章编辑:萧   绰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邵志豪 解庆福 || 东北师大附中:课堂教学改革十年行动与构想

邵志豪 解庆福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